第二百五十八章 付出和回报,朝会-《我真是大昏君》


    第(1/3)页

    从来只有讨好皇帝的,却没人敢跟皇帝讨价还价。你贡献大,你有功劳,也全看皇帝的心意。

    所谓雷霆雨露皆是恩,就是封建社会给予帝王的特权。赏罚分明的也有,苛薄寡恩的也没人敢指责。

    只不过,在天启年间,皇帝的所作所为,不能说感恩图报吧,但付出和回报却能尽量保持着平衡。

    要让马儿跑,就要给马喂草。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尽管很多帝王都把臣僚和子民的付出看作是天经地义。

    正是禀持着这样的理念,皇帝才对辽东毫不吝啬地投入,给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军人提高待遇。

    粮饷充足是胜利的保障,既然要平辽灭奴,就别让军人流血又流泪。皇帝还不差饿兵呢,多简单的道理。

    对于臣子,甚至对商贾,皇帝也是同样的对待。得让别人乐于奉献,要让别人得到激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光索取不回报,那不是朱由校的作风。况且,那将使奉献者逐渐失去积极性,使财源枯竭。

    合作共赢的模式在逐渐建立,这也是朱由校要朝廷的财政摆脱田地赋税的重要一步。

    当然,没几个人知道皇帝的布局,理解皇帝的长远运筹。

    但这并不重要,最多让皇帝有点小寂寞,慨叹一句“世人皆醉,朕独醒”罢了。

    扫视着殿下叩拜的群臣,皇帝表情庄重,透出一股不可冒犯的威严,轻轻向上抬了抬手,沉声道:“众卿平身。”

    “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得这山呼万岁的声音,皇帝略微抿了下嘴角,笑意一闪而逝。

    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皇帝已说了要召见,自然是先行入殿觐见

    入京述职的北方督抚几经商议,终于制定出了让皇帝满意点头的抗灾救灾的方案。

    今天就要陛辞离京了?    按他们的级别?    皇帝召见,也是相当正常。

    虽然对杨涟不满?    但这些日子以来?    他和其他督抚商议方案比较认真,皇帝也没有换掉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