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付出和回报,朝会-《我真是大昏君》


    第(2/3)页

    反正随时都可以撤换?    不急于一时。杨涟又熟悉地方,能做好本职工作?    管好自己的嘴巴?    皇帝也可以忍一忍。

    “众卿皆是封疆大吏,重任在肩。地方安则朝廷安,特别是在大灾害到来之后,安定地方救济百姓?    更是朕之所期。”

    皇帝把声音放得缓和?    但神情却很凝重,声音也很低沉,“历朝历代,大灾变几乎都意味着大动乱。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饥饿’。因灾荒揭竿而起?    天下大乱,改朝换代者并不鲜见。”

    督抚们躬身肃立?    早知道皇帝对大灾害的来临极为重视,但说到了“改朝换代”?    却还是很少见。

    严重程度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厉害呢,恐怕在皇帝眼中?    已经没有了。

    “众卿临行之前?    朕送你们四个字?    那就是‘以民为本’。”皇帝的声音还在殿内回荡,“民安则国安,民乱则国乱,切切谨记。”

    皇帝的话停了下来,冲着内侍挥了挥手。宫人捧着托盘上前,这是皇帝的赏赐,每个督抚都有,也都一样。

    “微臣谢万岁隆恩,谨记圣训。”众督抚跪倒谢恩。

    杨涟嘴唇张了张,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衣袖不知被谁扯了一下,只好无奈地闭上了嘴。

    “既是于国有益,于民有利,杨兄又何必纠结于旁枝末节?”

    “杨兄自承是东林党乎?万岁锐意进取,清除党争,杨兄欲为东林党鸣冤叫屈?”

    “在其位谋其政,杨大人已不是言官,万岁亦无大过,你又何苦以进谏为己任,寻些并不确实的名头,触怒万岁呢?”

    “经世济民,杨大人读书时也抱着这样的理想吧?既然任职一方,正可施展抱负。若万岁震怒,罢黜去职,杨兄除了得到忠直之名,于国于民又有何益哉?”

    杨涟想到了方震孺等人的劝说,也想到了万岁所说的“沽直买名”,终于还是压下了心中的不服。

    皇帝见杨涟老老实实,心中松快了些。不是非你不可,让你去做地方官,也是给你机会,莫要不识好歹。

    朕清除党争,却是唯才是举,未尝偏向哪一派。几年来,为官者应该都清楚了朕的本意,难道只你杨大洪不解?

    众督抚拜别离殿,朝会按照正常的流程进入到奏报边关情形。

    按照规矩,如果有边关奏报,“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