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什么?这么著名的典故竟然是假的?” “不会吧,我读中学的时候,我们语文老师就跟我们讲了这个典故啊!” “对此,我表示怀疑啊!这个典故虽然知道的人少,但是很经典的啊!” “百科总不能错吧?百科如果都错了的话,那多误导民众啊!” “不过,这可是李亦儒说的!” “李亦儒说的未必全对啊!李亦儒是脑力强,记忆力强大,但他如果记到了错误的东西呢?背诗能力强不代表学识也精深,这是两个概念啊!” “往期节目里,李亦儒可从来没错过,我支持李亦儒!” “我保持怀疑!” …… 毕竟这次李亦儒直指百科出错,在华国民众心中,百科可是比节目中的导师王玉春权威多了,所以大家将信将疑。 在一片议论之中,柳依依笑问:“你为什么说这个典故是错的呢?我对此很好奇,请说明理由。” 李亦儒皱皱眉,他意识到观众的反弹心理了,上一世,百科就没什么太大的权威性,网友可以提交修改申请,所以错误百出。 至于这一世的百科,他倒是不清楚什么情况,但看现场观众的反应,他猜测应该是比上一世权威得多吧! 李亦儒吸了口气,道:“其实‘一树梨花压海棠’只是民间故事里的一句诗而已,化用了唐代元稹诗《白衣裳二首》。原诗句是‘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演播厅里千余观众:??? 李亦儒又道:“‘一树梨花压海棠’常见于很多笔记小说中,自明代开始,我们现有资料能找到的最早出处是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 这句诗在各个书中各有差异,故事主人公也不相同。记住,它只是个民间段子。” 演播厅观众继续怔怔地听着,然后再默默地望向虞若云,李亦儒究竟说得对不对,大家谁也不知道,在这个演播厅里,虞老才是最大的权威。 柳依依疑惑地问:“那这句诗在这些书中,没有交代作者么?” “有些书中交代了,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有说是民间‘某翁’的,有说是沪上诗翁陈某的,还有说是定海徐某的。就是没人说是苏轼写的。” 柳依依继续问道:“如果你说的都是正确的,那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首诗突然成了苏轼的作品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