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远大志向-《国芯》


    第(1/3)页

    周逸觉得自己的班主任郑老师近段时间犹如变了一个人,在课堂上为难人的时间少了,闲下来时竟然还不自觉傻笑,他这个班长浑水摸鱼的小伎俩也没有被发觉。

    全班,也可以用全年级来替代,因为小学一年级就只有一个班,一共有19名同学,11男8女,都是小三线工厂的子弟。

    八零一一厂的教育一直由张国华主抓,他是五十年代交大本科生毕业,曾在沪江市物理研究所当副高级研究员,现任工厂教育科科长,以及兼任厂办中学校长一职。

    由于教学理念先进,还主动跟沪江市重点中学结成了帮扶对象,导致学生成绩在小三线基地的诸多学校之中一枝独秀,因此后方管理局将华阳县10家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以八零一一厂为中心重新整合。

    全县以地域范围划分为10个幼儿园,4个小学,1个中学(包含初中、高中),1个技工学校。

    幼儿园就是每家企业都保留1所,方便职工不离厂照顾孩子。小学的话以就近原则搭配,像八零一一厂的小学就容纳了附近4个单位的子弟,2公里外的后方瑞金医院职工小孩就每天早上乘车到此上学。

    至于唯一的中学就以八零一一厂的子弟中学为准,县里10个小三线企事业单位的子弟全部到此就读,并将校名改为“远志中学”。而技工学校放在了另一个军工厂的原中学校区,主要招收考不上高中以及只想学一门技能赶紧进场的子弟。上述两大学校都实行封闭住宿管理,以免学生远距离来回奔波。

    近水楼台先得月,八零一一厂的厂办小学,也得以命名为“远志小学”。

    远志小学现在一共有78名学生,但在未来3年时间内,就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到250人规模,因为附近工厂幼儿园的生源都随着小三线职工纷纷结婚生育而爆满。

    中学的话,远志中学汇聚了华阳县10个军工单位的所有适龄子弟,初中、高中合在一起目前规模在227人,将来小学生长大,办学规模也将迎来一大波增长。

    “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应该为了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远大的志向读书。”

    这是张国华特意为远志中小学定下的校训,他希望小三线的下一代能成为栋梁之才。

    能在第一批被挑选来到皖南山区支援建设的职工,都是厂里的技术管理骨干,自然文化水平高。

    因此,当张国华严谨治学的理念,以及放眼未来的校训,让不少家长们纷纷举手支持。

    这些年,皖南小三线凭借靠近沪江的优势,吸引了不少远在祖国边疆的人才远道而来加盟教育事业。

    在寒冷的东北和潮湿的西南地区,沪江出去的人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而且伴随岁月的流逝原有的支援内地建设激情都在消退,许多人都开始现实起来找门路调回长三角地区。

    张国华亲自面试考核,将远志中学的师资补齐,并且还将远志小学的师资力量提高了一个层次。

    以远志中学为例,拥有教师队伍4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20人,师资实力强劲,足以跟华阳县中学相提媲美。

    从幼儿园开始,就直接使用沪江市教委规定教材,努力向大都市水平看齐。

    虽然在某些职工心中弥漫着读书无大用论的观点,以及许多家长在有技工学校兜底的背景下只求孩子不闯祸对成绩睁只眼闭只眼,但总体上大家对教育还是持肯定态度。

    毕竟,高考尽管中断,可读书识字是必备的人生技能,文盲的话可不能进厂当工人。

    “我们的学校叫做远志小学,哪一位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为什么要以远志来命名啊?”

    郑翠翠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远志”两字,转头望向讲台下做着的学生。

    “好,赖明明同学,请您站起来回答。”

    话音刚完,就有几只小手嗖嗖地举了起来,看来同学们还是非常热情。考虑到班里只有19名学生,现在有超过两位数的小手离开桌面飘扬在空中,如此情况值得表扬。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