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皇帝找到了郑和航海日志-《我要做明世祖》


    第(2/3)页

    等新科进士稳定下来后,朝廷便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是,这批进士除了寥寥几位入了翰林院,其余的都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去了,打破了以往的惯例!

    在此时的某些人心里,已经有了“非翰林,不高官”的想法,被放去地方,那是同进士或者低排名进士才会遇到的事情。

    谁不想当个清贵的翰林学士,留在中央陪皇帝读书呢?

    皇帝是对这次选拔的进士不满意?

    可这是恩科,最终的题目和阅卷都由小皇帝亲自过手,怎么可能选出不符合他心意的人?

    惊讶之后,有人回过味来,顿悟了皇帝这一手动作的真意——

    朝堂之上虽说极大部分都是景泰朝的老臣,可也是被朱见济调教过好几年的,毕竟先帝在位之时,差不多是太子执政理事。

    既然如此,被鞭挞了这么多年,他们也不至于看不出皇帝的喜好。

    这是一位重实际而不重浮华的统治者。

    所谓的“圣人教诲”,忽悠不到他。

    到现在,不少忽悠他和企图忽悠他的人,都已经滚出了朝堂,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就连他的内阁学士们,也去担任了实际官职,积累起工作经验来。

    像商辂这位稀有的三元及第,便挂职了吏部侍郎,每天不是在内阁开会,就是去部门办公的路上。

    吏部每天展开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重视地方工作成果……

    今年新被提拔入阁的工部尚书徐有贞,就因为治理黄河有功,被皇帝嘉奖了不少。

    连德云社都为了歌颂他的功劳,特意编了个剧本,用各种表演方式表现徐尚书在黄河大堤上的英勇姿态。

    搞的徐有贞每天都走路带风,见人还要会心一笑,露出猥琐的笑容问对方有没有看最近的火爆戏曲。

    没看过就赶紧的去看!

    再深入联想一些,景泰五年的进士们,入翰林的还少有展露锋芒的,可去地方上混的,已经风生水起了!

    看来,“非翰林不高官”的规矩,要被打破了。

    好在这个破规矩本来就没形成多久,打就打了,也没人敢跟皇帝吱一声。

    而进士们也没有多少怨言。

    他们能通过朱见济的恩科,那思维肯定是灵活的。

    当他们得知陈献章之所以被钦定为状元,就是因为写了“经世致用”时,便在心里选好了未来的路。

    “这是陛下御笔所书,赠予状元公,还望你去了地方为官,也别忘了做好学问。”

    朱见济派遣身边的太监张永在陈献章临行之前送了本册子给他,还带了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