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小册子上面,记录的是朱见济从后世的各种思想流派中复制粘贴来的一些言论,尽量的选了些符合大明时代特征的,不至于太挑战人的三观。 不然某些做学问做到心发狂的家伙,还真有可能被刺激到疯掉。 陈献章感动的接过,然后跪谢皇恩。 旁边同行的人羡慕的看着他,也想有皇帝如此疼爱。 随后,进士们各奔东西,只等日后考成合格,再找机会调回中央。 至于朱见济,则是按照自己的正常作息,每天早起早睡,处理政务。 种子,他已经埋下去了。 只需要时间吹打,让之成长收获。 “这就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时,留下的《郑和出使水程》?” 五月天气渐热,朱见济抽空骑了阵马当减肥,然后就换了身常服,去了皇家的档案库里。 想当初迁都北京,除了像黄册这种庞大重要的文献,因为担心搬动途中破坏了它,被留在了南京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却没有被落下,一起带到了紫禁城中。 朱见济早就命人去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了。 随着天津港的修建逐渐完善,南京那边的龙江厂也重新恢复使用,也到把这贵重的文献请出来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他早就眼馋那还没被人开发染指过的海洋了! 可惜之前忙于国内事务,“攘外必先安内”,加上国库的银子长期用在打仗和赈灾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拿去修建船只,这才让他不得不停下脚步。 可现在大明稳定了,国库不再是饿肚子的状态,就算朱见济突然堕落自闭,学他爹一样垂拱而治,以后也能捞到一个“守成”的功劳。 于是,他躁动的小心脏便无法再忍耐下去。 再说了,之前抄了东南某些士绅的家,可是从他们那儿掏了几条海外贸易航线出来的。 这种好东西,能一直荒废着不用嘛! 皇帝亲自前来,对整理工作进行审阅,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这书正是当年郑和所使记录,记载了海上数十国的风土人情和相关航线……请陛下御览!” 宫人将叠的老高的一沓书奉上,并将其中内容对皇帝做了简要描述。 而朱见济的手边,还摆了一本《寰宇通志》和一架地球仪,正好能跟《郑和航海日志》配合一起看。 小皇帝坐的端正,怀着虔诚的心态,翻开了面前的书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