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想倒不是针对姚崇光,而拿出受戒这个杀手锏,而是觉得对于朦胧这个赛道题目,没有什么比年少的爱情更符合它的意境。 至于姚崇光早不参赛,晚不参赛,偏偏在第七赛道和他相撞,偏偏撞上了受戒。 那只能说他运气不好了。 受戒的故事只有寥寥一万两千字,但是却影响深远,故事大概讲述了——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 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 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 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 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 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 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 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 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海大声说:“要。” 想到这里李想的嘴角微微上扬,键盘敲击的声音越发欢快,他对这部小说推崇备至,不仅是因为这部小说朦胧的美,和讲述了年少的爱情,最重要的是受戒歌颂人性的光辉。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 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 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 庵,是因为有一个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宝刹何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一万两千字的篇幅,对于李想而言,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罢了。 下午2点15分,受戒完成。 李想将文章上传至网站,一众网友闻风而动,都想看看朦胧这个选题,李想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他们还关心李想究竟能不能获得七连冠。 毕竟这一个赛道,姚崇光都赤膊上阵了。 如果连胜断在这里,或许会是很多人一辈子的遗憾。 如果李想完成七连胜,甚至创造了八连胜。 那么他将在短篇小说活动的历史上,甚至是在华夏文坛的历史上,又创造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但李想究竟能不能到这一步呢? 无数人都在担心李想功亏一篑,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短篇小说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李想。 在许多人看完李想前六个赛道的作品后,文坛不少人,从敌视李想转变为支持李想。 说得好听点——文坛就是作协。 说的难听点——作协也只是文坛的冰山一角罢了。 在华夏茫茫多的人海中,无数人怀有文学梦想。他们并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组织。但是他们心中有文学梦。 他们并不在网上抨击李想,亦或者支持姚崇光和邓文虎的行为,他们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这个领域,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姚崇光和邓文虎掌握着文坛的喉舌,一部分不明所以的人便开始主动地抨击李想,可是当这六部作品明晃晃地摆在众人面前,更多人便明白李想对于华夏文学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他们态度的转变也就不难预料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