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首都计划-《抗战之战地记者》


    第(3/3)页

    1928年1月,国民政府为了将南京建成国际上一流的城市,专门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主席为常校长。在首都建设委员会下面设立了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订《首都计划》。

    为了更好的完成《首都计划》的内容,南京国民政府还专门聘请了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工程师古力治为顾问,希望能够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1929年12月31日,《首都计划》正式公布,其内容包括人口预测、功能分区、交通计划、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建筑形式等方面。

    《首都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国际标准制订的城市规划,其中设有“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明确指出南京的建筑:“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这一规定,深深地影响到南京民国建筑的建筑风格。

    经过1927-1937年这“黄金十年”的持续建设,南京的城市面貌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并初步具备了现代城市的规模。

    但是实际上,在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困难,例如由于经费的不足以及抗战的爆发,《首都计划》中的许多规划都未能实现,就像中央政治区、市级行政区的建设都未能付诸实施,便流产了。

    在南京城内,除了沿中山大道一线有较多的新建筑以及山西路、颐和园路一带有成片的新住宅外,其他地方仍然保持着以前的建筑风格,并未能得到应有的改造。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且大多数为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所以,建筑学界称这一时期为“自立”时期。

    代表性的建筑有国民政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建筑群,司法部、铁道部、交通部、外交部建筑群,各国使领馆,以及中国国货银行、中央商场、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中央体育场、国民大会堂、中央饭店等。

    “这就是现在你说的不伦不类的原因!”范文林感叹了一句,对常涛说道。

    其实南京城在民国时期的建筑发展史还有一个阶段,就是在大屠杀之后,那是一个支离破碎、停滞不前的阶段。

    “哈,原来是这样啊,我就说为啥感觉这么奇怪嘞。老大,不是我说啊,这外国的建筑其实还没有我们的好看,你看那房子修得,四四方方的,像个啥啊!论修房子,那还得是我们老祖宗厉害!”

    “嗯,这话倒是说的不错!”

    常涛又噼里啪啦的说了一大堆,但是这次范文林没有打断他,常涛虽然常年在国外生活,而且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是在一些大的观念上,还是和范文林很是契合的。

    范文林也从心里认为,西方建筑比不上中国古典建筑,这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差异,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表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