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首都计划-《抗战之战地记者》
第(2/3)页
在1912-1919年这个时期,南京的建筑大部分仍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只有一小部分的建筑采用的是清末南京开埠以后输入的西方建筑风格。
这个时候建筑界的主流就是照抄照搬西洋建筑风格,采用了大量的砖石结构。因此,这个时期也被建筑学界称之为“洋风”时期。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主要有扬子江饭店、和记洋行建筑群等。
同时,这个时期相对而言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时期,由于连年的军阀混战,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时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旋涡之中,建筑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第二个阶段就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次影响世界的战争中国虽然参与感较小,但是也对国内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的时候,中国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建筑界。
随着一批学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回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的局面!
这个时候南京的建筑,处在由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时期向中国建筑师的建筑活动占主导地位的“自立”时期的转变过程中。
这个阶段中,南京建筑内容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下关大马路江苏邮政管理局、建康路邮政支局、金陵大学建筑群、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以及东南大学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等,这些建筑群体体现了模仿与守旧的建筑观念相互碰撞、相互包容、相互融合。
也是西方建筑和中房建筑不断碰撞,不断产生火法的一个时代。
“就是现在了吧,老大,我看现在就挺符合的。”讲到这里,常涛所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对范文林说的话很是认同。
“不是!”范文林摇了摇头,接着讲下去,窗外的风景不断的后退,仿佛随着范文林的陈述,年代感在一点点消逝。
在南京的建筑内容由“洋风”转为“自立”之后,终于迎来了南京建筑在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
1926年7月,广州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统一的中央政府。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占领了南京。
4月18日,以常校长为首的国民政府宣布定都南京,随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南京的城市建设,随后南京便出现了自六朝、南唐、明朝以来的第四次建筑高潮。
1927年6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特别市。首任市长刘先生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配合孙先生灵榇奉安中山陵,开始修建在南京市内的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
中山大道北起下关江边中山码头,东到中山门,全长约12公里,涵盖了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大道自1928年8月12日开工,至次年5月竣工。
在那之后,南京国民政府还为了南京的城市建设办法了一个计划,名为《首都计划》,根据《首都计划》的规划,南京市内又相继建成了中正路、太平路、白下路、汉中路、中华路、雨花路、山西路、大光路等近百条道路。
到1937年初,南京市经过10年的建设,城内竣工的道路总长达120公里,形成棋盘格状与网状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奠定了近现代南京城市道路的基本框架。
第(2/3)页